我总觉得,咱们老祖宗在婚嫁这事儿上,可真是把仪式感和“求个安心”做到了极致。就拿 八字合婚 和接下来的 拜堂 来说吧,这两样,可不是孤立的,它们环环相扣,像极了人生大戏里的序幕和高潮。在我看来,前者是窥探天机、寻求一种宿命的肯定,后者则是向天地、向祖先、向亲友宣告这份羁绊的正式开始。
小时候听村里的长辈们讲,谁家姑娘小伙子要说亲了,头一桩大事儿,绝不是见面相看那么简单。得先拿双方的 八字 去请先生瞧瞧。那算命先生往往是位上了年纪、仙风道骨(至少看起来是)的人物,端坐着,捻着胡须,对着那几张写着干支的红纸,嘴里念念有词。空气里都仿佛凝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感。他们会看双方的生肖冲不冲,五行合不合,有没有什么“犯煞”、“克夫克妻”的说法。结果要是“合”了,那皆大欢喜,这事儿就算成了大半;要是不“合”呢?哎,那可就麻烦了。多少对看着挺登对的年轻人,就因为这纸上的几个字,硬生生地被拆散了。你说这公平吗?可在那会儿,尤其是在咱们这片土地上,老人们信这个,觉得这是给下一代的人生路上先排个雷,是责任,是爱。他们常说,“宁拆十座庙,不破一桩婚”,但有时,这 八字合婚 的结果,却像一把无形的刀,冷冰冰地就把缘分给斩断了。
当然,也有那拗得过的。我家邻居张大爷,当年非要娶隔壁村的李奶奶,先生说他们 八字 不太合,将来日子可能有波折。可张大爷硬是顶住了家里的压力,说他信自个儿的眼,信李奶奶的人。结果呢?两人磕磕绊绊过了一辈子,日子也熬过来了,儿女满堂。这事儿在我们村流传挺广,算是对那种“命运论”的一种反驳吧。所以说, 八字合婚 ,与其说是决定命运,不如说是给人们心里一个指引,或者说,一个借口。合了,就信心满满;不合,就多了几分顾虑,或者干脆放弃。但最终怎么走,还是得看两个人的心,和那份能不能扛得住风雨的决心。

再说这 拜堂 ,哇,那可是真的大场面!不像现在很多婚礼,简化得不像样。过去啊, 拜堂 才是整个婚礼的核心,神圣得不得了。你想想那个画面:大红的喜字贴得满屋都是,鞭炮声震耳欲聋,唢呐吹得喜庆又悠扬。新郎新娘穿着传统的喜服,头上盖着红盖头,在司仪(通常是村里有威望的长者)的引导下,一步一步走向正厅。那脚步声,混着围观亲友的低语和笑声,特别有实感。
拜堂 的程序嘛,“一拜天地,二拜高堂,夫妻对拜”。这简简单单的几句,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义。
一拜天地 ,是感谢上苍,感谢这份缘分,也是向上天许诺,今后的日子,要敬畏自然,顺应天道。那不是虚的,是实实在在向宇宙万物表达一份敬意。
二拜高堂 ,这个就更直接了,是向养育自己的父母表达感恩和孝道。以前是拜公婆,现在也包含自家父母。这一拜,是宣告从此以后,小两口要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。很多时候,新娘会在这个时候哭,一部分是感动,一部分是舍不得离开娘家,还有一部分,可能就是面对新生活、新家庭的忐忑。
夫妻对拜 ,嘿,这可是最重要的!是对彼此的承诺,是互相尊重,是往后余生同甘共苦的盟约。这一拜下去,两个人就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个体,而是一个新的共同体了。我在看一些老电影或资料时,每到这个环节,总觉得空气都凝固了,特别庄重。
拜堂 之后,通常还有“揭盖头”、“喝交杯酒”、“入洞房”等环节,每一个都充满了象征意义。尤其是改口茶,新娘给公婆奉茶,然后正式改口叫“爸”、“妈”,公婆给改口钱,这标志着新娘正式融入夫家。整个过程,与其说是繁文缛节,不如说是用一套充满象征意义的仪式,帮助新人在心理上完成角色的转变,也让亲友们共同见证和认可这段婚姻。
可到了我们这代人,情况悄悄地变了。 八字合婚 ?很多年轻人听了直摇头,觉得是迷信,是干涉个人自由。我们更相信感觉、相信性格、相信共同的爱好和三观。当然,也有少数家庭还保留着这个习俗,可能是为了给长辈一个交代,也可能是实在拿不准,想找个“专家”给点建议。但它的决定性作用,无疑大大削弱了。就算先生说“不合”,只要年轻人自己认准了,大多数父母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或者找个别的先生再算算,总希望能听到个好结果。
至于 拜堂 ,现代婚礼中虽然还保留着类似的环节,比如改口、敬茶,但传统的“一拜天地,二拜高堂,夫妻对拜”在城市里已经不那么普遍了,更多的是西式的宣誓、交换戒指,或者简化成向双方父母鞠躬。即便有中式婚礼, 拜堂 的仪式感也常常被削弱,可能只是一个流程,少了那份厚重的敬畏和神圣。
我有时候想,我们是不是丢失了一些什么?不是说我们要回到过去,非得 八字合婚 ,非得跪地 拜堂 。而是那种对婚姻的敬畏之心,那种视其为人生头等大事、需要慎之又慎、需要获得天地祖先认可的态度。现在结婚好像变得更容易了,领个证,吃顿饭,甚至旅游一圈就完事儿。是方便了,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分量。
当然,我也理解,时代在变。现代社会流动性大,很多人离家乡千里,亲友难以聚齐;生活节奏快,复杂的仪式显得繁琐;而且年轻人更强调自我,强调两情相悦是基础,外部因素不该成为决定性力量。这些都很合理。
或许,我们需要的不是照搬旧俗,而是在现代框架下,重新寻找和构建属于我们的仪式感。比如,不再信 八字合婚 ,但认真地进行婚前沟通,了解彼此的家庭、价值观、对未来的规划,这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“合”吗?不再是 拜堂 ,但用一场有意义、有承诺的婚礼,向最重要的亲友宣告我们的结合,这份郑重其事,不也是在向“高堂”和“天地”(广义上的社会认可和内心信仰)表达敬意吗?
所以,看回 八字合婚 和 拜堂 ,它们就像是中国婚姻文化的两扇窗户,一扇望向对未知命运的探索和对传统的尊重,另一扇则展现了对家庭伦理、社会认可和彼此承诺的重视。它们或许会随着时代渐渐远去,变成历史的注脚,但它们所蕴含的深层意义——对婚姻的珍视、对家庭的责任、对承诺的履行,这些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都该是我们每个人在迈入婚姻殿堂时,应该铭记于心的。毕竟,婚姻这桩事儿,可不是儿戏啊。它需要勇气,需要智慧,更需要一份沉甸甸的爱和责任。
发表回复